股神巴菲特大手筆買入巴斯夫!化工產業將迎來新一輪“高光時刻”!
靠著政策與市場紅利趟過了“大江大河”的中國化工產業如今迎來隱現端倪的新一輪產業鏈變遷、重整浪潮,是難得的機遇還是前景不明的陷坑?
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巴斯夫加注中國正引發業界的波動,擁有大宗化學品、特殊化學品和部分涉農業務的巴斯夫有著全線完備的產品矩陣,盈利能力領跑業界。2021年,巴斯夫以930億美元的銷售額遠超全球第二中國石化的658億美元和全球第三美國陶氏的550億美元。不俗的業績加之今年早些時候巴斯夫的股價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低位,引來了觸覺敏銳的股神巴菲特關注,巴菲特以13億美元購入200萬股巴斯夫,此舉被視為股神看好全球化工產業發展。
巴斯夫有42.5%的營收來自歐洲,1/3的員工在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工作,俄烏沖突導致的“斷氣”風云對其歐洲業務影響較大,受到成本快速上升與生產短時停頓的困擾。雖然德國一直都給本國化工企業補貼電費以保障全球競爭力,但此次俄烏沖突帶來的影響對歐洲化工產業乃至全球化工產品市場的負面影響太大、持續時間過長,反復震蕩之下以巴斯夫為代表的歐洲企業承壓較重。
在此背景下,今年7月巴斯夫所通過的巨大的中國投資計劃讓業界為之震動,8年時間建設、100億歐元投資、三期工程形成生產閉環,作為我國化工產業第一個外資獨資項目,單項投資額已經追平自上世紀90年代巴斯夫進入中國內地以來的所有投資。此次全球化工巨頭落子廣東湛江,堪稱名副其實的用腳投票。
目前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首套裝置已正式投產,每年可生產6萬公噸改性工程塑料,滿足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的亞太區域客戶需求,背后的產業增長邏輯則是未來十年全球化學產品需求的6成增長將來自中國。
作為全球化工產業重點區域之一,歐洲生產的重點化工產品全球占比多在1成至2成之間, TDI、MDI、蛋氨酸產能的全球市場份額均在3成以上,“斷氣”帶來的動蕩已經傳導至產業鏈各個環節,要不要到歐洲以外的地區布局是歐洲業界的爭論點,而有著完善產業集群、原材料供應有一定保障的中國成為佳選——但地緣因素導致歐洲企業對加注中國懷有疑慮,巴斯夫直至7月才正式落子未嘗沒有綜合考量的因素,但也為有出行計劃的歐洲企業打了一個好樣。
能源危機帶來的中歐化工產品成本變化有利出口只是暫時的紅利,中國化工產業能否憑此次機遇縮短在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等高端材料和尖端產品上的追趕步伐,才真正值得期待。
此外,在全球化工領域仍有較大影響力的日本化工產業的部分發展經驗或可借鑒。日本頭部化工企業普遍在高價值化學產品領域布局,存活下來的中小化工企業則在專業化和精細化上做到了極致。日本化學工業協會一直致力推行國際通用的認證體系,以便日本化學產業的優勢技術在全球推廣。
化工產業已經進入了全球競爭的高階階段,專用化學品和終端市場的爭奪更顯激烈,對于行業力量仍顯分散、優質企業業務多元化尚不足的我國化工產業而言,人力成本優勢、工程師紅利、產業鏈配套優勢已接近見頂,盡快培養出創新能力更前端的“單科冠軍”和綜合實力更強橫的“全能冠軍”,以此全面提升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或是關鍵。
巴菲特“下注”化工行業?
也許有投資者會問,巴菲特“抄底”巴斯夫,意味著什么?
在筆者看來,考慮到巴斯夫的業務板塊以及營收來源廣,如其營收,43%來自歐洲,約29%來自北美,約24%來自亞太,約5%來自于南美、非洲和中東。筆者認為,買這個化工巨子,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股神”在下注整個化工行業!
巴斯夫是德國一家建立于1865年的老牌化工企業,也是全球按照營收來算,最大的化工企業。主營業務一部分是大宗化學品(區分度比較低,盈利能力也比較差),其中,化工品和一般化工材料,分別占經營利潤的35%和29%;
另一部分是特殊化學品(區分度比較高,盈利能力比較強)。巴斯夫的特種化學品包括工業解決方案、表面科技(主要是催化劑和涂層)以及營養保健類,分別占經營利潤的12%、10%和6%。
另外,巴斯夫還有一部分業務為農業,之前主要做殺蟲劑和除草劑,后來收購了拜爾與孟三都合并,不得不賣掉的種子業務。這部分業務因為有專利保護期,和醫藥行業稍微有點類似,因此給的估值也會更高一些。
但前文也提到,巴斯夫42.5%的營收來自歐洲,1/3的員工在萊茵河畔的巨無霸化工廠路德維希港工作。而在當前俄烏地緣沖突背景下,莫斯科對歐洲進行天然氣禁運,導致歐陸的天然氣價格飆升,對巴斯夫的經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那為什么巴菲特在此時,依然選擇逆勢買入呢?
眾所周知,巴菲特的投資邏輯,多為逆向以較低或者合理的價格買入好公司。他看問題的眼光很長遠,之所以愿意買十幾億歐元的巴斯夫,筆者認為,這顯然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公司是有競爭優勢的,而且能夠蹚過眼下這個周期,并在下一個上行周期中讓他獲得豐厚的回報。
總結來說,關鍵點就兩個:第一,是競爭力;第二,是估值與成長性。
巴斯夫的核心競爭力:
高效運轉體系讓資源利用最大化
熟悉化學工程的人,對于巴斯夫創立的韋邦生產系統(Verbund Manufacturing System)應該都不會陌生。巴斯夫目前最大的兩個生產基地,即路德維希港生產基地以及比利時的安特沃普生產基地,都是用的韋邦生產系統。
其中路德維希化工基地,有200個生產廠,3000公里的管道,106公里的道路,230公里的鐵路,2000座建筑。在這個區域內,有1900輛卡車,400輛軌道車和15艘駁船每天辛勤地運行其中。
由于歐洲歷史上就不像美國有豐富的頁巖油氣儲備,更沒有中東和俄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因此只能建立優化高效的體系。巴斯夫就是將公路、管道、生產廠、建筑,全部聯系在一起做了高效優化。
例如,用作黏合劑、尿布和離子交換樹脂的聚丙烯酸(Acrylic Acid)的生產過程是一個放熱反應,大量余熱如果自然耗散非常可惜,因此巴斯夫把這些余熱在管道中搜集起來直接供給裂解裝置,這樣一年能節約10%左右的能耗;另外,通過在管道中儲存,可以減少額外儲存工具和裝置的使用,而某處的廢料可以當作另一個生產過程的原料,優化整個生產過程。
在科技投入上,巴斯夫也是毫不含糊。在路德維希和安特沃普生產基地,巴斯夫正在大量裝配自動引導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這類車輛不需要人工駕駛,依靠遙控和傳感以及地底的轉發器進行裝貨、移動、規避轉向以及卸貨,以降低越來越高的藍領人力成本,創造有效的價值鏈。
另外,巴斯夫在2020年疫情期間的表現尤其可圈可點。在2019年,它與第二名中石化的營收差距只有90億美元,而在疫情期間其經營能力和韌性得以體現,營收差距擴大到了22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夫在資本配置過程中一般不會支付過高的溢價,同時分紅派息比例也逐年提高到了最近的70%,對股東相對友好。